English

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口号的提出

1998-02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六十年代,由毛泽东的对敌战略总结出的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这一口号使得天南海北、妇孺皆知。并引发了“全民皆兵”的景象出现。由张文和、李艳编著,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的《口号与中国》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那一段历史。下文是从中节选的内容。

1953年8月,毛泽东为公安部队功臣模范代表会议题词:

“提高警惕,保卫祖国。”

随即,它便成为那个岁月我国人民最流行也是最关心的口号。

喊着这一口号,中国人民外御强权,内以自警,转眼便到了1964年。这一年,中国的备战工作突然变得紧张起来。

此时,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为严峻,美国在朝鲜战场遭到可耻的失败后,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,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外,威胁着我国的安全。在此以前,1962年,美国多方支持国民党武装特务部队窜扰我东南沿海地区,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“游击走廊”;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,在中印边境东、西两段同时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挑畔;侵略我国长达八年的日本,还未同我国恢复正常邦交;我国北部中苏边境的气氛也很紧张,昔日的老大哥变成了“苏修亡我之心不死”。面对这种现实,每一位中国人都不敢等闲视之,都愿意进一步加强国防,做到常备不懈。

1965年6月16日,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,指示说: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,第一是老百姓,不要丧失民心;第二是打仗;第三是灾荒。

根据毛泽东的指示,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,于7月21日向国务院作了汇报。汇报中提出: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,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、大打出发,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,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。

8月23日,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说:“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,注意战争,注意灾荒,注意一切为人民。这三句话,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,就是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。”

这就是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的由来。但它是从1967年4月作为“毛主席语录”而在全国广为流传开来的。

方针既已确立,向大三线搬迁工厂的备战行动也就随之开始了。

三线建设,工厂搬迁进山沟的消息不胫而走,地方政府对这不可逆转的决策既有拍巴掌的,也有皱眉头的。拍巴掌的:工厂进山沟,无疑会给贫穷的山区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繁荣。皱眉头的:众多的工厂拥进狭窄的山沟,势必会侵占大量的农田,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心目中,土地就是命根子呀。

无论是拍巴掌也好,皱眉头也好,工厂最终都是不可阻挡地“依山傍水扎大营”,在山沟里落了户。

有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、生产精密设备的企业,也进了川、云、贵的溶洞;

有的企业,顺山势在60公里长的地区分散布置车间,形成一串“羊粪蛋”。

……总之,“羊拉屎式”的企业有之,“飞机大游行”式的企业也有之,只要是进了山沟、山洞,算是隐蔽了就行。

这种情况也决定了三线建设者们的生活、工作都是非常艰苦的,许多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。

为了落实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的战略方针,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全党抓军事,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。指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地抓军事工作,抓民兵工作,批判那种“只搞文不搞武”,“只要钱不要枪”的错误倾向。

毛泽东重申1962年发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、政治落实、军事落实的指示,号召各级党委要把民兵搞好。首先是组织落实,要有基干民兵,有普通民兵,有兵有官。要有组织,有班、排、连、营、团、师。第二是政治落实。要做好政治工作,要设政治委员、教导员、指导员。要做人的工作,分清好人坏人。第三是军事落实,要有手榴弹,有轻武器,要搞训练,做到招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能胜。

1968年,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。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泥足难拔。而苏联却迅速地扩展了其军事力量,并以此凭借在世界各地到处插手。而正是在这段时间,中苏关系急剧恶化,两国之间不断发生边境摩擦。此外,加之意识形态方面的尖锐对立,中国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认为,来自与自己接壤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的苏联的威胁日益增加,它正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最大现实的危险。有鉴于此,自60年代中期起,中国战略防御的重点,逐渐由南向北转移,转移到三北地区———华北、东北、西北。

1969年下半年后,苏联的反华战争舆论明显加强,苏联还私下里向美国等国家试探对中国核设施发动“外科手术式”突然袭击的可能性。中国更直接、更严重地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,全国性的战备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。

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,中国政府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。3月2日,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最强烈抗议。

3月15日,在中央文革小组的碰头会上,毛泽东又具体地谈到了对付苏联可能发动的战争的问题。他要求:一个县成立一个团,全国都要搞,大县三个营,中县两个营,小县一个营。他提出,如果发生战争,要让对方打进来,他打进来,就使我们动员起来,我们的战略是后发制人。他还说,东北、华北、西北要准备一下,准备好了,他不来也不要紧;大敌当前,动员、准备一下有利。

8月27日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转发了军委办事组《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》。报告要求:在地方各级革委会统一领导下,,吸收驻军和地方有关部门人员,组成各级人民防空领导小组,小组下设办事机构,承办日常业务工作。报告规定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基本任务是:组织和进行对机关、部队和人民群众战略思想教育和防空常识教育;拟制对空防御作战计划并组织实施,等等。

为保证战备工作的尽快展开,以适应当时十分严峻的战备形势,中共中央于1969年8月28日发布命令,这个命令既是一个广泛、紧急的战争动员号令,又是一个措辞严厉、态度坚决的要求立即停止武斗、安定形势的命令。

八·二八命令下达后,全国各地立即出现了传达、贯彻命令的高潮。各省、市自治区革委会均在8月底和9月初召开各种会议,宣读命令,布置、检查、落实各项战备工作。

中国的紧张的备战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反响。1969年9月11日,应苏联方面的要求,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。双方讨论了两国关系中的紧迫问题,特别是边界问题。苏联方面表达了缓和边界形势的愿望。双方商定,同年10月在北京开始中苏边界谈判。

但是,林彪及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等人,无视事实,仍继续对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做出越来越严重的估计,认为大战在即。

10月中上旬,为防止大规模突然袭击,中央负责人及一些老同志陆续疏散离京。军委办事组撤至北京西郊办公,总参谋部组成了以副总长阎仲川为首的战时指挥班子,“前指”进入京郊战备工事。

10月19日到20日,许多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紧急疏散或防空演习。10月中下旬,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,战备活动进入高潮。

中苏边界谈判以后,两国关系有所缓和,立即爆发战争的迹象逐渐减少。全国全军备战活动逐渐走向缓和。

但各地战备工作重点已从临战在即的紧张中解放出来,转移到战备教育、战备动员、战备训练、战备组织、物资储备、人口疏散等方面,具体内容有:

战备动员、教育。

按战时要求组织指挥机关。

疏散城市人口、物资。这是当时各地普遍开展的活动之一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长春、郑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批高等院校或被外迁,或被裁并,或以办五七干校、试验农场、分校、进行革命教育实践等名义,疏散到农村。与此同时,大批中等专业学校被裁并,教师和干部被下放。

修建地下防空工事。

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。这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一项工作。黑龙江省把工人、农民、机关干部、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组织形式组织起来,实现全民皆兵。

从1970年起,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变化,中国领导人在和平与战争的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,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的口号在一些文件中更多地被代之以“抓革命,促生产,促工作,促战备”,全国的战备工作也逐渐趋于平稳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